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我校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积极推动、深入参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党委书记 崔学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深远影响和战略意义,为今后学校思政课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辽宁一所民办航运高职学院,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向之本,立足学校航海专业教育的特色办学优势,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总体规划以及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聚焦辽宁全面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教育和引导在校青年学生铸牢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方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贡献。
党委副书记、校长 吴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学校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将航运文化有效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中,构建起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举旗定向、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
校长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校团委书记 李岩: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最前沿与主阵地,讲好新时代网络“大思政课”, 不断激发网上青春正能量,是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一环。我们要积极探索出以微平台、微课堂、微视频、微网文、微话语为主体形式,构建具备较强思想引领力、舆情引导力、广泛影响力、自我净化力的高校网络教育“微生态”系统。
党委组织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 王军: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让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我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立足岗位实际,进一步增强信心底气,将学校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和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部署要求执行和落实好,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讲好新时代故事,引导在校青年大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春雨: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好党的创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按照“六要”和“八个相统一”要求,进一步提升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继续立足学校特色办学优势,培育新时代具有爱国品质和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动作为。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周育国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上,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思政课教学上,不断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增强“四个自信”。坚持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袁凤梅副教授: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通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 王琳:作为思政课青年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充分考量课程自身政治性、思想性、时效性较强的特点,找准政治站位,坚持目标导向,推动内涵式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从课程特点出发,改革创新、主动作为,因地制宜地推动课程内涵式创新发展,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课程底蕴,以革命文化培育课程红色底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课程活力,从而不断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